10 部本应成爆款却彻底翻车的好莱坞电影:钱花了,口碑崩了 -

来源:人气:751更新:2025-08-17 12:32:12

当前好莱坞大片愈发倾向于通过“大场面”吸引观众,制片方动辄投入数亿美元拍摄,只为促成影院票房热潮。然而这种策略并非屡试不爽——《侏罗纪世界3》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其高昂的制作预算并未转化为优质内容。近年来,众多资本密集型作品虽满怀打造现象级爆款的期待,却频频沦为制片厂的困境。无论是试图开启新系列的首作,还是备受瞩目的续集,总有些影片未能兑现前期的热度。即便投入巨资营销,若影片本身缺乏吸引力,这些投入最终可能化为泡影。以下这10部作品,原本有望成为票房黑马,却最终演变为口碑与票房的双重败北。

2000年代初,本·阿弗莱克与詹妮弗·洛佩兹作为顶流情侣组合,成为好莱坞瞩目的焦点。索尼影业借此推出《鸳鸯绑匪》(One Battle After Another),以54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试图利用两人的荧幕化学效应创造票房奇迹。然而影片最终以700万美元的全球票房惨淡收场,且收获铺天盖地的差评,被冠以"2000年代最烂电影"的称号,全面崩盘的口碑与表现令整个项目沦为教科书级的商业失败案例。

安德鲁・斯坦顿执导的《机器人总动员》与《海底总动员》均为皮克斯的标志性作品,迪士尼因此向其提供巨额资金,期望其打造《异星战场》——一部基于短篇故事改编的科幻史诗。然而,斯坦顿更擅长原创动画创作,转型真人电影后表现不佳。《异星战场》最终沦为票房灾难:叙事混乱、剧情缺乏吸引力,影片试图效仿《阿凡达》的视觉风格却未能建立独特美学,被批评为充斥视觉噪音的失败之作。耗资2.5亿美元的制作预算与影片质量形成鲜明对比,印证了其创意方向的偏差。如今,迪士尼已鲜少涉足原创真人电影领域,其作品多依赖动画改编或漫威、星战等IP衍生。尽管此类影片能保证商业收益,但过度依赖续集与衍生作品的策略,使得迪士尼错失了为新一代观众打造全新故事的机会,而《新木乃伊》(2017)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

《新木乃伊》作为环球影业重启经典IP的尝试,承载了多重期待,既是汤姆·克鲁斯的转型之作,也是"黑暗宇宙"系列的开篇。然而,这部影片最终被批评为史上最失败的改编之一,剧情平庸、台词晦涩,整体观感令人不适。制作团队试图将恐怖与喜剧元素融合,却导致原著精髓的流失,沦为一部缺乏深度的无脑动作恐怖片。尽管"黑暗宇宙"概念本身具有吸引力,但《新木乃伊》的糟糕表现直接导致该系列热度骤降。对于阿汤哥而言,这本应是他脱离《碟中谍》系列、探索新类型的契机,却使得相关项目彻底搁浅。目前《碟中谍》系列传闻将走向完结,观众们对演员的未来作品充满遐想——包括多部原创动作片的筹备计划,其中与安娜·德·阿玛斯合作的水下动作项目因预算问题屡次搁浅。作为当红动作明星,汤姆·克鲁斯或许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创作方向。

真人版《正义联盟》原本承载着漫迷的期待,作为DC宇宙构建的收官之作,其制作过程堪称一部充满波折的行业史诗。在扎克・施奈德因家庭变故突然退出后,华纳兄弟选择由乔斯・韦登接棒,这种导演风格的剧烈碰撞最终导致影片呈现出割裂感——前者追求晦涩深沉的叙事美学,后者却试图将其打造成类似《复仇者联盟》的爽感快餐,最终使得2017年上映的版本沦为DC影视发展史上的重要败笔。

对比之下,詹姆斯・古恩的《超人》系列为DC宇宙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施奈德与韦登的前车之鉴面前,古恩展现出更成熟的创作思路:他选择优先完善单个角色的塑造,而非仓促推进团队集结。这种策略的合理性在于,只有当个体英雄的形象被充分夯实,团队协作才能产生真正的化学反应。从当前DCEU的片单规划来看,古恩确实践行了这一理念,为后续作品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

值得留意的是,2022年的《阿姆斯特丹》作为古恩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其创作思路同样体现了对角色深度的重视,这种延续性的艺术追求或许正是DC宇宙重新焕发活力的关键所在。

《阿姆斯特丹》的演员阵容堪称星光熠熠,玛格特·罗比与克里斯蒂安·贝尔的加盟更让其显得格外抢眼。然而影片最终的表现却未能达到观众的期待,整体节奏拖沓沉闷,剧情转折缺乏新意,泰勒·斯威夫特的死亡场景处理得过于刻意,甚至引发观众的戏谑反应。即便拥有奥斯卡水准的制作团队,影片依然呈现出令人沮丧的低迷状态,堪称艾曼努尔·卢贝兹基职业生涯中最失水准的作品之一。如此豪华的制作条件与平庸的成果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扼腕叹息。当前市场环境下,剧情片在影院的票房表现愈发艰难,除非具备《奥本海默》级别的史诗级制作,否则观众更倾向于选择居家观影。《阿姆斯特丹》的8000万美元投入仅换来3000万美元的全球票房,完美印证了这一现象。影院作为多元类型片的展示平台,本应承载更多可能性,但流媒体平台的便捷性正在重塑观影习惯,导致传统院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黑亚当》原本旨在为DC宇宙带来新的活力,却未能实现这一目标。影片在超级英雄类型片中缺乏创新,沦为一部杂乱无章的英雄合集,既无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也缺少紧张的叙事节奏。尽管道恩・强森具备演出漫改角色的外形条件与表演实力,但其诠释的黑亚当却未能塑造出鲜明的个人特质。试图通过新角色维持影片热度的尝试虽有一定效果,但拖沓的剧本严重削弱了整体表现。作为DC扩展宇宙重启的重要作品,该片的失败令人遗憾。

2024年被视为漫画改编电影的艰难之年。《小丑2》虽非最差之作,却无疑成为年度最令人心碎的失败案例。前作《小丑》曾斩获奥斯卡奖,而这部续集不仅未能延续其辉煌,反而让前作的价值显得苍白。歌舞场景冗长乏味,叙事节奏拖沓至令人窒息,仿佛导演有意考验观众耐心。尽管导演敢于尝试突破,但两小时的放映时间却充满了对观众的轻视。续集的拍摄本身就对原作魅力构成挑战,而影片更以贬低前作的姿态进一步削弱了其价值。以“小丑”为名,却暗示亚瑟・弗莱克并非真正的角色,这种设定令人费解。菲利普斯习惯于从不同视角诠释小丑,但直言“我的小丑不是真的”,恰恰暴露了他对这一经典形象的不敬。影片彻底放弃了心理健康议题,最终让弗莱克死于暴力冲突,堪称近年来最荒诞的漫改作品之一。

彼得・杰克逊的团队在完成《指环王》三部曲后,尝试打造另一部奇幻题材作品,按理应能延续成功。然而《掠食城市》的票房表现却令观众失望,尽管其摄影和视觉效果展现了宏大的场面,但故事内核缺乏新意。影片的"食人族"设定与众多反乌托邦、后末日题材作品趋同,未能创造独特价值。1亿美元的制作成本仅换来8300万美元全球票房,成为彻头彻尾的商业失败。这一现象折射出奇幻改编片的转型困境——当2010年代初期《饥饿游戏》《分歧者》等青少年奇幻系列引爆市场后,如今《Allegiant》《移动迷宫3》等续作已难再现辉煌。《掠食城市》的票房失利更凸显了改编作品面临的挑战,其美国本土票房不足1500万,与《丑人》等同类影片的口碑崩盘形成呼应,证明单纯的IP移植已难以满足观众期待。而《明日世界》(2015)作为另一部尝试,也未能突破这一困局。

布拉德・伯德在2000年代通过《超人总动员》与《美食总动员》奠定了其在动画领域的地位,迪士尼对其原创电影的投入也顺理成章。然而《明日世界》却成为其职业生涯的转折点,该片被诟病为节奏拖沓、缺乏创意的奇幻作品,角色塑造也显得乏味。尽管乔治・克鲁尼与布丽特・罗伯森的参与令人期待,但粗糙的剧本最终导致观众普遍失望。虽然《超人总动员2》成功挽回了他的声誉,但《明日世界》仍是其少有的口碑不佳之作。近年来,伯德持续深耕《超人总动员3》《1906》改编项目及原创动画《雷・冈恩》,却因自2018年《超人总动员2》后缺乏新作而被质疑。即便《明日世界》存在争议,他仍被视作擅长叙事的导演之一。好莱坞长达七年的创作空窗期,显然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期待其新作能打破沉寂,为影坛带来更值得关注的成果。

艾娃・德约列凭借纪录片《13th》和马丁・路德・金传记片《塞尔玛》崭露头角,当她接手改编《时间的皱折》时,外界充满期待。这部作品本应是忠于原著的改编,却意外演变为视觉上的彻底失败,甚至在巨资打造的影片中,演员表现也沦为短板。原著深刻的哲学思辨和荒诞叙事本就极具挑战,而影片试图探讨家庭与创伤主题却显得晦涩难懂,最终导致观众流失。IMDb 4.3分的评分与票房惨淡的结局,让《时间的皱折》成为彻头彻尾的影视灾难。

为何《时间的皱折》如此难以成功改编?尽管已有多个影视改编版本尝试将该作品搬上银幕却均未成功。故事融合科幻、哲学与情感元素的复杂架构,本应具备打造佳作的潜质。然而制作方始终未能突破原著的叙事壁垒,与《瞬息全宇宙》通过奇幻元素传递情感的典范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持续性的改编困境令人费解。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