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导演于鹏谈纪录电影《山河为证》:光影铭刻抗战史诗 -

来源:人气:683更新:2025-08-17 12:49:18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终于迎来胜利曙光。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纪录电影《山河为证》于当日在全国正式上映。该片犹如一座光影丰碑,以全景式视角还原抗战岁月,通过扎实的史料与深厚家国情怀,彰显正义必胜、人民必胜的历史真理。影片"血捍山河"版预告(01:34)以"莫道山河缄默不语"开篇,揭示80年前山河见证的抗战烽烟与80年后守护的民族记忆。通过双线叙事构建民族史诗:一条以时间轴串联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投降的抗战历程;另一条以精神脉络凸显中国共产党在危机时刻的领导作用——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敌后战场以人民战争战略拖垮强敌,更以民主革命重塑根据地的新生。

该影片由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联合出品,总导演于鹏以严谨的史实考据与艺术创作理念,打造了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水准的史诗级作品。影片不仅延续中国电影的爱国主义传统,更通过宏观的国际战略视角重构抗战叙事,全面展现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内在关联。近日,于鹏在北京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专访。

于鹏导演在片场工作照中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是日军心腹大患”。当被问及《山河为证》的创作缘起,于鹏表示该片诞生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作为一部纪录电影,它与常规剧情片不同,需要严格遵循历史事实。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作为国家新闻纪录电影专业制作机构,其历史可追溯至1938年成立的延安电影团。该厂积淀了大量权威历史影像资料,并在多个重要历史节点推出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具备丰富的抗战题材影片制作经验。

谈及承担该片总导演与撰稿工作,于鹏透露前期筹备已持续三年。他于去年深秋正式接手项目,直至今年6月才完成主体工作。历史纪录片通常采用线性叙事方式,从1931年局部抗战开始,历经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直至珍珠港事件后美英对日宣战,最终将中国战场纳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体系。这种清晰的叙事框架本身具有优势,但挑战在于如何精炼14年抗战史。由于是院线电影,片长限制在104分钟(含片头片尾),正片时长为100分钟,其中开场10分钟专门呈现东北抗联斗争。

2017年,教育部发布通知,明确要求将中小学教材中的“八年抗战”表述调整为“十四年抗战”,以完整呈现从“九·一八事变”至抗战胜利的全过程。作为这一政策颁布后首部系统展现抗战历史的纪录电影,《山河为证》在还原东北抗联抗战历程时面临多重挑战。影片开篇即以黑龙江小兴安岭的严冬景象切入,这一选景具有深刻的历史象征意义。

东北抗联的抗日斗争本质上属于局部抗战范畴,其军事行动尚未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在史料呈现方面,制作团队充分参考历史学者研究意见,特别强调抗联部队从三万余人锐减至两千余人的惨烈过程。实地考察过程中发现,抗联战士在武器装备上仍以大刀、长矛和梭镖为主,面对日军配备飞机大炮的军事压制,这种悬殊的装备差距极具冲击力。

东北抗联不仅在军事上牵制了大量日军和伪军,更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重要象征。即使在东北沦陷时期,当地民众依然保持着不屈的抗争意志,持续点燃的抗日烽火对全国抗战产生深远影响。影片开篇选择小兴安岭作为场景,正是考虑到该区域作为李兆麟、赵尚志领导的北满游击区核心地带的战略地位,且“白山黑水”这一地域称谓恰好呼应了抗联的生存环境。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抗联战士创新性地建立了“密营”这一特殊生存体系。这种在日军实施“蓖梳山林”“铁壁合围”等清剿行动时形成的隐蔽据点,既是抗联战略战术的重要体现,也展现了东北抗战的特殊性与传奇色彩。

从抗战历史脉络看,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期。这一阶段随着国际局势变化,日本因国内压力急于结束侵华战争,但反而被中国军民拖入持久战。日本对国共两党态度出现明显分化,其华北方面军参谋长笠原幸雄在1939年制定的1940年“肃正计划”中,首次明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定义为“华北治安战的致命祸患”。这一判断揭示了中共通过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形成“无法消灭的存在”的战略优势,导致日军将70%兵力投入对中共根据地的“清乡”扫荡。

在谈及《山河为证》的创作初衷时,于鹏强调,影片旨在通过影像呈现抗战时期中国军民的英勇抗争。他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与民众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一历史定位得到了广泛认可。同时,他也提到国民党的态度在抗战相持阶段出现波动,尽管汪伪政权作为1940年成立的傀儡政府备受争议,但重庆国民政府内部曾多次与日方进行秘密谈判,试图寻求和平解决方案。

于鹏进一步解释,电影的诞生不仅源于对历史真相的追溯,更意在澄清网络上流传的片面叙述。他特别提到,影片中运用的诸多战场画面均为首次公开。这些珍贵影像源自苏联战地记者罗曼·卡尔曼的记录,这位纪录电影先驱于1938年以特派记者身份来华,系统拍摄了武汉会战、重庆大轰炸等重大历史事件,其镜头还曾深入陕甘宁边区,捕捉毛泽东的抗战风貌。卡尔曼在返回苏联时仅携带部分素材,直到今年俄罗斯方面将全部遗存资料捐赠给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才得以完整呈现。

对于影片中历史影像的价值,于鹏认为难以界定具体哪个片段具有突破性意义,但整体而言这些影像为观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视角。他感慨道:"中国正是依靠无数这样的身影,才在黑暗中照亮前路。"

罗曼·卡尔曼在战斗现场的纪实摄影中,那些画面承载着深刻的历史记忆。当被问及哪些镜头令人印象深刻时,于鹏表示,其中一位女兵在战前接受检阅时露出的羞涩笑容尤为触动人心。这种质朴的少女之笑,仿佛在传递着中国军人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历史影像更关注于战场全景与队伍行进,而少见对普通士兵个体情感的细腻捕捉。

关于"寻找王家川"的抗战故事,于鹏特别提及其中展现的"兄终弟及"精神。在1939年5月上下细腰涧战斗后,"平山团"政治部曾遇到一位自称"王家川"的青年,他坚持用兄长的姓名参军。这个看似巧合的姓名重复,实则源于晋察冀边区《抗敌报》刊载的《王家川没有死》通讯。当时八路军120师359旅在1937年10月于平山县招兵,1700余名青年踊跃参军,最终形成"平山团"这一传奇部队。聂荣臻元帅曾称赞其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而"子弟兵"这一称谓正是由此故事衍生,成为人民军队的精神象征。

在八年抗战期间,平山县约有20万人口,其中超过12,000人投身八路军,另有6万余人参战游击队和民兵组织。当地曾有摄影师李君放耗时数年寻访200余位老兵,用镜头记录他们的生活片段并建立影像档案。电影中对此情节有所展现,李君放曾提及,他为老兵拍摄肖像时通常选择在门前留影,但有一位90多岁的老兵执意要站在闫庄烈士陵园拍摄。该陵园安葬着223位牺牲的战友,正是他当年并肩作战的同志。尽管岁月流逝,老兵仍执着地想要与逝去的战友在照片中重逢。

电影《山河为证》运用了CG动画技术与老胶片修复技术,使历史画面更具生动性与真实感。创作者通过收集亲历者回忆录和日记,结合多方佐证,采用动画形式还原历史场景,包括天气、船载人数、是否有小战士等细节。部分画面以油画为底稿,再通过动画处理增强颗粒感与质感,使视觉效果更加粗粝真实。

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抗战期间的历史影像资料,由于战争环境的特殊性,留存数量极为有限。根据现有记载,抗战初期延安地区曾有少量影像记录,但真正系统化的拍摄工作始于1938年秋。当时袁牧之、吴印咸等电影工作者携带器材抵达延安,成立了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该组织被视为中央新影的前身,开启了对根据地战斗生活的影像留存。然而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物质匮乏,晋察冀等其他根据地的影像资料更是稀缺。

在抗战初期的国际援助中,存在一些颇具历史意义的交汇。美国军官埃尔斯·卡尔逊作为罗斯福总统的贴身卫士,曾是首个深入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美军代表。他在西安与苏联援华飞行员的相遇,构成了特殊的国际历史场景。这种跨越国界的交流,不仅体现了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联性,更揭示了国际友人对中国战场的共同关注。苏联方面,自1937年10月起陆续派遣上千名飞行员来华参战,而卡尔逊的考察行程也需通过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与我军建立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际军事人员的互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苏德战争于1941年6月爆发、太平洋战争在同年12月因珍珠港事件拉开序幕时,1937年底西安的这次相遇已是中国抗战期间最早记录的跨国军事互动之一。美国方面,卡尔逊在1938年底返回本土后,积极向美国社会传递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将八路军视为对抗日军的典范力量。苏联武官崔可夫在回忆录中曾如此描述:"在我们最困难的战争年代,日本没有进攻苏联,却使中国陷入血泊,任何尊重事实的人都必须认识到这一不容置疑的真相。"

1938年1月,聂荣臻陪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注:原文中卡尔逊可能为笔误,实际应为埃德加·斯诺)前往晋察冀边区八路军司令部。该照片由沙飞拍摄,流传于网络,并在相关影视作品中出现。据澎湃新闻报道,影片中展现卡尔逊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受到朱德、彭雪枫、任弼时、聂荣臻等将领的热情接待,详细讲解了我军游击战的战略与战术。随后在晋察冀抗战前线,他实地观摩了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等高级指挥官的战术部署,并深入交流,对其军事理念产生深刻影响。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卡尔逊领导的突击队借鉴我军游击战法,成功实施多次战役,这些战术后来成为美军特种部队作战模式的雏形。据于鹏分析,卡尔逊在敌后战场观察到我军的"攻势防御"战略,即通过根据地地形优势与群众基础,采用诱敌深入、伏击突袭、破坏交通线等手段消耗敌人,待时机成熟时发起反攻。作为西方职业军人,他此前对这种战术体系知之甚少。

通过研究史料,特别是卡尔逊所著《中国的双星》,可见其对中共军事理念的认同与推崇。值得注意的是,卡尔逊在抗战初期曾对美西方推行的对日绥靖政策提出异议,美国国内亦有势力指责他被"赤化"。因此他一度退出海军陆战队,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才重返部队。其领导的突击营在1942年对日占马金环礁及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攻击行动中,均采用了八路军的游击战术。该人物颇具传奇色彩,不仅学习我军战术,更深入研究政治工作三大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并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理念融入部队建设。

在卡尔逊亲自组建的海军陆战队突击营中,吸收了大量八路军的政工思想。罗斯福总统长子詹姆斯·罗斯福担任该营参谋主任,其在军中的角色与我军"政委"制度存在相似性,每周还需向士兵进行形势报告,体现了政治工作对作战效能的重要影响。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这一历史时刻被澎湃新闻以卡尔逊的视角重新诠释,揭示了抗战不仅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更是推动"民主进步的社会变革"的重要历程。于鹏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胜利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终结了日本侵略,另一方面为中国人民带来了独立、自由、民主的未来图景,通过"民族解放"实现"人民解放"。抗战时期的根据地兼具战略纵深与实践价值,既是插入敌后的战略支点,更是探索理想中国模式的实验场。在制度创新层面,推行"三三制"民主政权;经济建设方面开展大生产运动,以南泥湾垦荒实现自给自足;文化领域则通过鲁艺推动抗战文艺创作。这些举措共同塑造了抗战时期全新的社会气象。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与毛泽东展开的"窑洞对"对话,成为历史经典。在探讨如何避免历史周期律时,毛泽东提出"民主"是关键路径:"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一论述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于鹏导演在谈及电影配乐时表示,团队最初计划邀请影视演员参与配音工作。这些演员因接受专业台词训练,能更自然地融入角色情感,其配音风格与普通纪录片存在显著差异。陈建斌的解说尤为出色,通过富有层次的声音演绎,使观众感受到他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解读与情绪表达。在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中,旁白解说不仅是叙事工具,更承担着引导观众沉浸式体验的重要作用。

谈及制作过程,于鹏特别提到陈建斌的敬业态度。尽管建斌老师近期参与多部影视作品拍摄,但只要团队发出邀请,他总是第一时间响应。即便在后期影片修改阶段,仍能保持专业精神重新录制,展现出对作品的高度负责。而在配乐创作方面,团队邀请了中国音协理事、一级作曲王备老师担任主创。

王备老师特别注重音乐风格的融合,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又融入国际化的音乐语汇,这种东西方结合的创作理念使配乐呈现出更恢弘的质感。通过交响组曲的编排方式,音乐成功构建出史诗级的听觉体验,为影片的历史厚重感提供了重要支撑。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