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这部电影,李安克服了很多障碍 -

来源:人气:455更新:2025-08-18 12:30:47

去年您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这似乎为您的创作打开了全新可能——您已拥有自由探索各类题材的资本,那么为何最终选择执导《色,戒》?李安表示,虽然该剧本早已进入构思阶段,但他始终对这个项目抱有复杂心态,这种抗拒甚至超越了《断背山》拍摄时的顾虑。他认为在抗战背景下展现女性的性心理存在某种禁忌,这种尝试的敏感程度与描绘美国同性恋牛仔的题材相当,甚至更为难以驾驭。因此在奥斯卡颁奖典礼圆满落幕、完成应尽职责后,他立即着手筹备这部影片。

在谈及《色,戒》的创作时,李安坦言若未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他仍会坚持拍摄这部作品,但奖项无疑为影片增添了重要助力。他特别提到,这一荣誉让他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足够的资源与资金支持,使得电影能够在内地与香港顺利完成拍摄。他形容奥斯卡奖如同一种无形的底气,为电影注入了更大的勇气。

当被问及《断背山》与《色,戒》是否具有相似性时,李安表示,这两部作品都探讨了被视为禁忌的浪漫爱情主题。他提到,自己在经历中年危机后,更渴望探索那些未被讲述或亲身经历过的领域。这些未知的题材吸引着他,促使他不断创作。他强调,《色,戒》所呈现的爱情与欲望,是某种超越现实的、难以实现的情感,这种特质正是他想要通过电影表达的核心。

在谈及《色,戒》的创作背景时,李安坦言选择以抗战时期的上海为故事舞台,源于他在美国拍摄了多部类型和风格各异的影片,并通过与不同艺术家的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此时回归亚洲文化语境具有特殊意义,这种创作尝试既是对自身文化根源的重新探索,也是对所掌握技艺的实践运用。谈及中国电影的特殊性,李安指出这类作品在心理层面更具私人性,其整体质感也承载着更深层的文化内涵,这使得创作过程往往伴随着更大的挑战。

关于影片主演汤唯的选角过程,李安透露这位演员是从数量庞大的新人中脱颖而出的。他特别强调在选拔过程中,除了考虑专业能力,更注重演员能否将复杂的情感层次自然呈现,这种选择标准与他一贯的艺术追求保持一致。

在《色,戒》的采访中,记者称赞她为影片带来意外惊喜。被问及选角原因时,李安表示,如同对待其他演员的试镜,他凭借直觉判断。当她踏入房间的瞬间,便能感受到她就是王佳芝。随后需要通过多轮测试与深入交谈来验证这一直觉,简而言之,她的气质与他记忆中父母那一代人的形象高度契合。在当代社会,这种特质使她在同龄人中显得尤为独特。尽管她尚未成名且较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但李安认为她的外貌、体态与性格完美诠释了那个时代的精神。

在谈及《色,戒》的创作历程时,李安坦言这是一部颠覆他过往电影经验的杰作。他形容这既是毕生追求的创作理想,但当真正触及它时,却仿佛坠入了名为"噩梦"的创作困境。导演强调,电影本质上是情感共鸣的载体,而他在创作中所展现的不仅是视觉层面的暴露,更是精神层面的坦诚。这种对欲望的直面呈现,对某些观众而言或许并无不适,但对李安而言,这始终是一个需要克服心理障碍的挑战,因为当代题材往往涉及更私密的层面,容易引发观众的不安。

当记者提及曾在怀俄明州拍摄的《断背山》时,李安回忆道:有位来自当地的朋友曾因发现是他执导而震惊。这位影评人指出,一个华人导演能够如此精准地把握美国小镇的地域特色与人文氛围,实属难得。对此李安回应,虽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但通过深入理解电影作为情感媒介的本质,他相信这种真实感是可以被创造的。他补充道,这种创作并非简单复制现实,而是通过艺术加工唤起观众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

面对关于中外导演创作差异的探讨,李安认为当代题材的创作更具挑战性。他以《冰风暴》为例,指出拍摄1973年的美国故事时仍需克服心理障碍,因为该时代背景与当代观众的生活经历存在紧密关联。相比《理智与情感》这类更久远的历史题材,这种贴近现实的创作需要更多的谨慎。当被问及是否考虑突破创作边界时,李安表示尽管有尝试的冲动,但他始终专注于对电影瞬间的真实把握,从未真正思考过改变创作方向的可能性。

《理智与情感》记者:您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导演是否会对自己的作品感到彻底满意?李安:其实并非如此。每部电影的创作过程对我而言都是一场身心俱疲却充满成就感的旅程。正因如此,当影片完成时,我会自然而然地转向新的创作方向。我对电影的投入是百分之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有固定的创作计划,比如按年份划分类型或设定新尝试的节奏。为了完成一部作品,我愿意倾尽所有。

记者:您的电影风格似乎呈现出多元化的探索,如《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卧虎藏龙》《断背山》等。在回顾这些作品时,是否能发现某种贯穿始终的创作脉络?您认为是什么特质让它们都成为李安的电影?李安:我始终热衷于拍摄具有深刻人性探讨的剧情片。这些作品往往呈现生活中的失落与反思,不局限于悲伤情绪,更多是让人谦卑、重新认识生命价值的体验。简而言之,我希望通过电影让观众在观看后对生命产生更深的敬意。这种表达方式也是我理解生活、观察世界的方式。

您出生于台湾,成长过程中一直保持谦逊的态度。但您是否曾怀揣过远大的志向?对于如今的成就,是否曾有过预料?李安坦言,这一切如同一场梦。他将现实与梦想划清界限,却在多年后发现,自己似乎正一步步靠近那个梦境。有时他仿佛置身其中,穿梭于不同的角色之间。就像童年时观看奥斯卡颁奖典礼,他脑海中总会浮现若能站上那方舞台,该以何种方式致辞的想象。这种憧憬或许并非独有,但30年、40年后,他真的站在了聚光灯下。「我想向台湾同胞的支持道声谢忱。」整个场景宛如昨日重现,令他难以区分这究竟是源于抱负,还是源于梦想。

您父亲作为学者,曾希望您成为教授。这种期望是否曾与您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产生冲突?李安表示,父亲始终认为从事电影事业是一种耻辱。他并非否定教授身份作为理想追求,但若选择戏剧创作,至少不会让父亲感到难堪。父亲原本期望他走学术道路,而这是最容易获得认同的选择。在完成《绿巨人浩克》后,父亲的态度发生了微妙转变。当李安坦言想放弃电影事业时,父亲反问:「你想教书吗?」李安回应:「不,我无意从事教育。」父亲最终说:「去吧,继续拍电影。」因为49岁仍不算迟。

您父亲曾对您说“去拍电影”,这是否成为您人生中的重要节点?李安回应道:“是的,这对我意义非凡。有趣的是,他提出这句话后仅两周便离世了。此番经历是我生命中难以忘怀的。他对我说这话时的语气与时机,至今仍清晰如昨。‘戴上你的头盔!去拍另一部电影吧。’我愣住了。仿佛回到二十岁那年,他第一次递给我一支烟。我们彼此沉默,他仿佛在教导我,却悄然将烟放在我的掌心。彼时我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应对……那一刻对我来说如同一种仪式。而当他说出‘去吧,继续拍电影’,那是一种祝福。我最终体会到了大丈夫之间的情感纠葛——那些在人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羁绊,终将被突破。”

记者询问李安认为其中原因时,他回应称与谈资、社交活动、日常互动以及语言与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关。谈及社交场合中最自在的时刻,李安坦言在聚会或特定场合讨论电影时,他或许能短暂地感到放松,但总体而言,仍难以在社交环境中自如。他坦承自己本性害羞,这源于内向的性格特质。当被问及是否希望被视为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火炬手,李安表示这种定位令他感到不安,坦言自己并不适应承担这一角色。他更希望看到他人承担这一责任,认为这会成为难以承受的负担。不过,他强调自己对电影创作始终怀有热忱,这源于对电影艺术的某种责任感。

记者询问李安导演,面对作品数量不多却屡获殊荣的现状,他认为成功的秘诀何在。李安坦言并无特殊门道,强调自己拍摄时始终怀抱热忱,认为创作是必须完成的事。他坦言从未期待过获奖,更不曾想过一部作品能同时获得威尼斯、戛纳、奥斯卡等国际大奖或金马奖的认可。当被问及奖项的重要性时,他表示虽能带来关注,但真正价值在于创作本身。唯一让他感到格外舒心的获奖时刻,是在《断背山》斩获威尼斯金狮奖时。彼时没有嫉妒与争议,只有纯粹的放松与喜悦,所有人都对他报以微笑。这种感受混合了对自我努力的自豪、对合作团队的感激,以及影片得以广泛传播的欣慰与荣耀,但同时也伴随着对他人目光的些许不安。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