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山》遭恶意抵制,这个世界又癫成了我不认识的样子 -

来源:人气:872更新:2025-08-18 18:22:14

暑期档票房竞争日益激烈,《浪浪山小妖怪》成功突破8亿票房门槛,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票房纪录的保持者。然而近期该片在某平台官方评论区遭遇大规模负面评价,大量观众在评论区激烈批评影片质量,更在豆瓣平台上打出一星差评,甚至导致出品公司股价出现下跌。

这场争议的源头,竟源于小红书发起的观影活动同时邀请了傅首尔与苏敏两位嘉宾。两人在观影后公开分享了自己的观后感,却引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舆论风暴。针对该电影的批评本就层出不穷,但此次事件的荒诞程度显然超出了常规范畴。究竟是商业运作的低级手段,还是对人对事的双重失当?

暑假动画合家欢,为何引发争议?梳理事件来龙去脉后不难发现,背后可能有被刻意引导的痕迹,部分信息存在被曲解的风险。昨日,一则关于傅首尔为《浪浪山小妖怪》打1分的热搜引发热议,质疑声指出这是对傅首尔的刻意针对。当天活动中,傅首尔在观影后谈及自身离婚经历,初衷是探讨亲子关系话题,重点在于询问孩子对父母离婚的看法。她原话为"人生是旷野,不存在跑偏,就算跑偏了也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却因被恶意剪辑误读为"傅首尔鼓励大家离婚"。

苏敏现身活动现场,作为电影《出走的决心》原型,她曾于50岁高龄逃离施暴的丈夫,开启独自自驾全国的旅程。观影后她发布微博,以"在猪妈妈身上看到了前半生的自己"为题,引发热议。网友纷纷追问:"猪妈妈是不是也能离开浪浪山?"此言被解读为对家庭责任的质疑,有人认为这是将婚姻困境与现实问题混淆,暗示着对传统家庭观念的挑战。

实际上,两位嘉宾的原始发言并未包含劝导观众'逃避家庭'或'鼓励离婚'的内容,而是基于自身经历分享观影感受。参与过我们观影团的朋友都清楚,这种互动本质属于自发的观后感交流,而非刻意邀请'大V'为活动背书。若要求傅首尔、苏敏这类人物对白老鼠精、黄眉怪等虚构角色进行共情,并劝诫观众不要食用童男童女,那才真正具备热搜价值。苏敏更公开发布发言视频,明确表示自己是在'完成母亲责任'后才安排旅行,全程保持克制,未涉及任何鼓励离婚的言论。

全国范围内各大城市的观影活动数量庞大,达到数万场。然而,当个别观众因影评而引发大规模抵制行为时,这种现象在逻辑层面与现实情境中均缺乏合理性。

事件最令人困惑之处在于,观众在看到傅首尔与苏敏的观后感后产生的强烈反差。除部分自媒体刻意制造舆论导向外,大量普通观众也因宣发内容产生情绪共鸣,以电影粉丝身份激烈发声,指责营销策略与影片核心价值相悖。他们认为这部主打温情与合家欢的动画电影,竟通过引入争议性人物进行价值输出,导致原本温馨的家庭观影场景被扭曲为劝导观众放弃亲情纽带的讽刺画面。

由于电影邀请傅首尔和苏敏参与宣传推广,部分观众随即展开报复性抵制、避雷及差评行动。在社交平台虎扑,该影片评分遭遇显著下滑,从原本的9.8分骤降至6.1分。

《浪浪山》被合力“围攻”,究竟是运气不佳还是营销策略不当?实际上,这部电影的争议更多源于一场由小红书策划的观影活动。该活动作为以电影为主题的系列线下互动之一,并非影片宣传行为,与制作方并无关联。当天由小红书包场放映,现场聚集了众多博主嘉宾。观影后众人依次表达观后感,其中不少参与者都联系起了自身经历中的“浪浪山”话题。即便影片导演亲临现场,也难以在他人谈及离婚等私人话题时,以“观众无法接受”为由保持沉默。这恰恰反映出部分批评者并未找准讨论焦点。

这把火能波及电影主创,也并非毫无来由。此前导演在采访中曾提及影片包含向游戏《黑神话·悟空》致敬的彩蛋,当时便遭遇了网络争议。由于《黑神话·悟空》的开发团队曾因某些设计引发"性别刻板印象"的讨论,而《浪浪山》的导演公开引用该作品,便被质疑是否背离了相关价值观。更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叙事风格更偏向男性视角,女性创作者占比有限,女性角色塑造也较为单薄,这种创作倾向使部分抵制者将两部作品的争议关联起来。

在《浪浪山》剧组此前的"致敬黑猴"事件之后,近期"傅首尔、苏敏"的争议又引发讨论。部分分析认为,后者可能是主创团队的"危机公关"策略——因导演的致敬行为被认为触怒了女性观众,因此在宣传中引入"独立女性"标签试图挽回口碑,却意外激怒了另一部分男性观众,陷入两难局面。对此,导演王樾在脱口秀中形象地比喻道:"我走在路上好好的,有两拨人拿着那么粗的木头上来创我!左一下,右一下,都说是为了公理和正义。"这种被多方夹击的处境,或许正是当下主创团队的真实写照。

作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优质作品,《浪浪山》凭借其独特的动画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官方媒体与观众口碑中均获得高度评价。该片票房持续攀升,呈现出与《大圣归来》相似的自发传播效应与口碑破圈现象。凭借短片动画积累的IP价值,该作品在缺乏真人演员的背景下规避了粉圈争议,以西游记为蓝本的叙事也具备天然的文化优势。然而,在影片稳步发展的过程中,却突遭性别议题引发的舆论风波,相关争议的发酵方式与传播路径引发外界对商业竞争因素的猜测。对此,制作团队负责人苏敏始终在公开场合强调自身立场,称相关话题源于商业竞争而非艺术创作本身。

苏敏阿姨其实无需过度焦虑,即便此事并非低级商业竞争,部分网友的攻击焦点也并非针对她本人,而是将她作为具有血肉的个体、不幸婚姻的现实案例,被刻意简化为“离婚”二字,进而成为年轻网友群体表达某种社会情绪的替罪羊。

性别议题被过度放大,最终伤害的却是电影《浪浪山》。这种将艺术创作与社会议题强行关联的逻辑,让大众误以为简单的观影行为会引发连锁反应。若有人因某人观影宣传便"抵制电影",这种思维是否过于荒谬?试问:傅首尔若因观影选择去影院,是否意味着所有影片都应被抵制?她在观影活动中发言,是否要被要求砸碎话筒?如果这种逻辑成立,那《流浪地球3》的首映观众岂非也要集体退场?最后的讽刺更尖锐:倘若有人因"屎不能吃"的言论而抵制,是否意味着所有人都要因反对而吃屎?这暴露出某些群体在讨论公共议题时,缺乏基本的思辨能力与对艺术的尊重。

事实上,过度关注电影中“女性角色与主创性别比例”的现象令人不解。这种评判方式似乎与部分男性择偶时仅以性别为标准如出一辙,却忽略了电影艺术的核心价值。若仅凭主创团队及角色性别占比来衡量作品质量,那么《大如传》与《我本是高山》等影片同样值得反复品味,其艺术成就显然超越了简单的性别统计学。

性别议题的讨论越来越陷入概念化泥沼,究其根源在于其基础逻辑存在根本性缺陷。性别并不能成为划分世界的绝对标准,个体的身份认知与精神维度本就具有复杂性,每个群体内部也必然存在多元分层。在简历筛选中执着于性别标签、无视其他要素的评判标准,本质上是对人才价值的误判。人类社会的运行依赖于多维度的互动与平衡,艺术创作同样需要包容性与多样性。影视行业虽有其光环,但受限于整体环境,无论是内容创作还是项目运营都面临现实挑战。电影制作涉及数百人协同作业,项目运营更是牵动着整个产业链条。若在观众评审环节过度强调性别审查,且要求逐字逐句的严苛标准,那么未来中国将难以产出真正触动人心的影视作品,因为创作自由的边界已被无形压缩。以郭帆、饺子为代表的创作者,其作品的打磨与突破本就需要无数心血,若在每个环节都设置重重审查壁垒,反而阻碍了艺术表达的可能性。

成年人的重要认知之一,是理解个人喜好无法定义整个世界的价值。当你欣赏一部电影时,这只是表达个人观点,并不涉及对作品本身的评价。若有人因他人对同一部电影的评论而认为电影‘脏了’,这种思维或许只能归因于心智尚未成熟的个体。三岁以上的孩童已懂得与同伴分享玩具,而傅首尔更已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知识本身何来‘脏’之说?

在《浪浪山》被恶意抵制的舆论发酵后,我浏览了微博和知乎上的讨论,心情稍有释然。这种释然并非源于多数人理性发声,而是注意到一些知名拳击领域的意见领袖也开始陷入困惑,质疑"这种打法是否合理"。看来大家的思维尚未被异化,终于意识到某些所谓的"打法"本就存在漏洞。对着每部电影,我们不妨诚实地思考:影片究竟在哪些地方出了问题?稍微与个人期待不符就高呼抵制、避雷的行为,是否太过自我中心?地球并非围绕你运转,你也不该成为评判电影的唯一标准。与其在网络世界扮演裁判角色,不如先学会做一个普通的观众。毕竟电影的存在意义是娱乐大众,而非成为传播偏见的战场。浪浪山的争议本就存在,爱看与否是个人选择,肆意妄为的言论并无实质意义。今天的深夜话题是:你怎么看待《浪浪山》遭遇的恶意抵制现象?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