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776更新:2025-08-18 18:28:28
在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后,李安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谈及为何选择执导《色,戒》,他坦言早在创作初期就反复思忖这个命题,但始终以类似《断背山》的警惕态度面对。他认为在抗战历史框架下探讨女性的欲望与性心理,本质上触及了某种文化禁忌——正如揭示美国同性恋题材的《断背山》曾引发争议,这种对东方女性内心世界的剖析可能更具冲击力。经过数月的剧本打磨,奥斯卡颁奖典礼结束后,完成相关职责的李安迫不及待地投入创作,将这段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历史进行影像重构。
记者询问若未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李安是否仍会执导《色,戒》,或是认为该奖项为其创作提供了支撑。李安表示,奥斯卡的荣誉更多是支撑而非信心,因为《色,戒》触及了一个鲜少被影像呈现的领域。他在内地与香港两地的拍摄过程中获得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与创作资源,坦言这一奖项为团队带来了重要的底气。
谈及《断背山》与《色,戒》的相似性,李安坦言自己在生命与创作的不同阶段,总是容易被爱情与浪漫的氛围所吸引。经历中年危机后,他渴望探索那些未被讲述或亲身经历的题材。虽然具体内容尚不明确,但这种未知的召唤促使他不断创作。他强调自己始终聚焦于被社会定义为禁忌的浪漫情感,这种爱情源于人类对欲望的追寻,是超越现实、无法实现的某种存在形式。
在谈及《色,戒》的创作动机时,李安坦言该片以战火纷飞的上海为背景,他选择回归亚洲题材源于对自身文化根源的思考。经过拍摄多种类型、风格迥异的美国电影,并在与不同艺术工作者的合作中磨炼技艺后,导演认为中国电影更具挑战性。这种挑战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源于心理层面的私人化表达——电影的整体质感往往承载着更深层的文化记忆,这种特质虽极具感染力,但也可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与反思。
在《色,戒》的采访中,当被问及选择某位演员的原因时,李安坦言这源于一种直觉。他提到,当这位演员走进房间的那一刻,便能立刻认出她就是王佳芝。随后需要通过多轮试镜、测试和深入交流来验证这种直觉——她的性格特质令他联想到自己年少时的教师,以及父母那一代人的气质。在当代社会,这种特质使她在同龄人中显得尤为独特。尽管她尚未知名,也未频繁出现在荧幕上,但李安认为她的外形、气质与神情完美契合那个时代的形象。
谈及影片中的激情戏份,李安表示这些场景是电影的核心表达方式。他形容这是一部具有老派黑色电影气质的作品,其叙事节奏在结尾或转折点会以浪漫而神秘的色彩将观众引入一个充满张力的黑暗深渊。这种情感体验难以用语言完全诠释,既需要演员突破自我,也可能会让观众产生不适感。虽然外界常将影片归类为间谍片或惊悚片,但李安强调这更像是一种类型融合的实验——他将其比作老派黑色电影的现代变体,而这种创作对演员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谈到拍摄过程时,李安透露这些场景的完成耗时12天。他坦言,这种高强度的创作几乎等同于对自身进行深度剖析,既需要演员在表演中展现极致的情感张力,也可能让观众在观看时感受到某种隐秘的震撼。这种表里交织的创作方式,正是李安想要通过电影传递的核心体验。
在谈及《色,戒》的创作历程时,李安坦言这堪称他职业生涯中最特殊的电影体验。他形容这既是梦想成真,却在实际操作中更像是一场令人不安的噩梦。他提到,通过展现身体与精神的赤裸状态,观众的欲望也会随之流露。对于部分人而言,这种表达或许并不令人不适,但对他而言,这始终是一种私密且令人紧张的体验,需要克服心理障碍,投入大量精力才能完成。
当被问及如何塑造《断背山》中美国怀俄明州小镇的真实感时,李安表示虽然耗时,但这是完全可能的。他认为电影的本质在于激发情感共鸣,而非机械复制现实。他指出,自己拍摄的场景并非还原怀俄明州的全貌,而是通过艺术手法唤起观众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可能因观众的背景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李安认为他已经找到了某种精准的文化脉搏。
关于西方导演能否在上海拍摄出同等水准的当代题材作品,李安给出了肯定回答。他分析说,年代剧由于时间距离的隔阂,更容易获得普遍共鸣,而当代题材则因贴近现实而更具挑战性。他以1997年拍摄《冰风暴》的经历为例,坦言那部讲述1973年故事的影片让他感到比《理智与情感》更加焦虑,因为观众对那个时代有更直接的个人记忆和情感投射。对于外界关于他是否尝试不同题材的提问,李安表示虽然偶尔思考,但他从未真正考虑过改变方向。
《卧虎藏龙》采访中,当被问及生长于台湾的成长经历是否始终谦逊,以及是否曾怀揣远大志向,李安回应道:"这就像一场梦,我习惯将它与现实分隔开来。最初只是单纯的梦想,但多年来,我似乎逐渐接近了这个梦。有时我仿佛置身其中,进进出出。就像我儿时观看奥斯卡颁奖典礼时,会想象自己若站在台上,该怎样致辞。我想,不只是我,许多人曾有过这样的憧憬。然而30年、40年后,我真正站上了那个舞台。"他特别提及对台湾同胞支持的感激之情,称整个场景如同昨日重现,因此难以界定这是源于抱负还是纯粹的梦想。
谈及父亲作为学者的期望,李安坦言:"家里的环境让他认为从事电影业近乎一种耻辱。他并非否定教授身份作为最高成就,而是认为若我喜欢戏剧,至少不会令他感到尴尬。他曾希望我成为学者,但最终选择允许我从事戏剧教育。"他回忆称,在完成《绿巨人浩克》后,父亲似乎放弃了这种期待。而当他表示想放弃电影事业时,父亲反问:"那你想教书吗?"他回答:"不,我并不想教书。"父亲随即表示:"去吧,继续拍电影。你才49岁,还能怎么做。"李安随后完成了《断背山》的创作。
记者询问李安,父亲当年鼓励他投身电影事业的那一刻是否具有特殊意义?李安回应称,这对他而言意义非凡。令人意味深长的是,父亲说出那番话仅两周后便离世了。这个瞬间至今仍深深刻在他的记忆中。父亲当时用特有的方式说出那句话——「戴上你的头盔!去拍另一部电影吧。」他当时震惊不已。这种感觉仿佛他20岁首次接过父亲递来的香烟时,两人沉默相对。父亲在教导他,却只是递出一支烟。他不知所措地攥着那支烟,不知如何是好。他将那天视为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当父亲说出「去吧,继续拍电影吧」时,那是一种祝福。他终于体会到了男性之间复杂的情感羁绊——那些贯穿生活的重要命题,终被打破。记者继续追问,李安坦言自己初到美国时曾因英语不流利而备受煎熬。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从未真正降临,他坦言这种感觉至今依然存在。那个最终让他找到身份认同与舒适地带的转折点,他从未刻意追寻。电影创作始终充满挑战,尤其是拍摄英语电影时,他必须适应陌生语境并快速决断。当他在片场外试图交流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对他而言,社交沟通比实际拍摄更难。因为拍摄时他的脑海中总有明确计划,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能找到启动摄影机的方式。但离开片场后,若让他参加聚会,却常常陷入尴尬境地。
记者询问李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他回答称与谈话内容、社交互动、生活常识、语言表达和知识储备的掌握程度密切相关。谈及社交场合中最自在的时刻,李安坦言在派对或特定场景中讨论电影时,会短暂感受到舒适,但他坦言自己在社交环境中普遍缺乏自在感,内向的性格使他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拘谨。当被问及是否认同自己是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代表时,李安表示这种定位令他感到不安,坦言不愿承担此责任,更希望看到他人承担这份使命。他强调自己对电影创作始终抱有热忱,认为这是属于电影人的某种责任。
记者询问李安导演的成功秘诀,他坦言并无特别方法。每当投入拍摄,内心始终怀揣着热忱,认为这种创作是必须完成的使命。他从未将获奖视为目标,更不曾期待通过作品获得威尼斯、戛纳、奥斯卡或金马奖的认可。谈及奖项的重要性,李安表示虽具意义,但并不足以定义成就。站在领奖台上时,奖杯本身已失去重量,唯有《断背山》斩获威尼斯金狮奖的瞬间令他感到由衷的喜悦——那一刻没有竞争或质疑,只有纯粹的释然与他人的善意微笑。这份激动融合了自我鞭策的满足感、作品被更广泛传播的幸运,以及应有的荣誉感,却始终伴随着对大众审视的隐忧。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